🧱 Common Network Standards by OSI Layers
「常見網路標準(Common Network Standards)」的分層整理,對照的是 OSI 七層模型中的前五層(實務上常省略第六層與第七層分界,直接合併為 Application Layer)
【Layer 1】實體層(Physical Layer)
📌 功能:
- 定義實際的電氣、機械、傳輸介面與訊號格式
- 包括電纜類型、接頭、訊號方式、傳輸速率等
📚 標準:
- RS-232C cable(LAN):老式串列連接埠,過去常用於滑鼠或數據機
- Category 5 cable(Cat 5):網路線類型之一,用於乙太網路
- V.92 modem(56 Kbps):撥接數據機的國際標準,代表最大傳輸速率為 56 Kbps
✅ 補充:
這一層主要是硬體層面,涵蓋網線、插座、光纖、無線波等。
【Layer 2】資料鏈結層(Data Link Layer)
📌 功能:
- 建立、管理資料幀(frame),提供節點間的資料傳輸與錯誤檢測
- 負責「資料封裝、媒體存取控制」
📚 標準:
- Ethernet(LAN):區域網路最普遍的資料傳輸方式(IEEE 802.3)
- Frame Relay(WAN):廣域網路資料鏈結協定,早期企業常用
- T1(MAN and WAN):數位傳輸介面,通常用於企業專線
✅ 補充:
這層也是 MAC 位址運作的地方。
【Layer 3】網路層(Network Layer)
📌 功能:
- 處理「路由與尋址」,確保資料能從來源傳到目標
- 提供邏輯位址(如 IP)
📚 標準:
- IP(Internet Protocol):包含 IPv4、IPv6,用於封包路由與轉送
✅ 補充:
- 網路層處理「跨網段」的通訊,像是資料如何從台北送到紐約。
【Layer 4】傳輸層(Transport Layer)
📌 功能:
- 負責「端對端」的連線控制與資料可靠性(錯誤重傳、排序)
📚 標準:
- TCP(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):提供可靠、有序、連線導向的通訊方式(網頁、郵件)
- UDP(常見):提供無連線、快速但不保證可靠的傳輸(像是直播、DNS)
✅ 補充:
- TCP 封包中會有 port 號、sequence number,用來保障資料完整
【Layer 5】應用層(Application Layer)
📌 功能:
- 直接與使用者應用程式互動,提供傳輸服務介面
📚 常見標準:
- HTTP / HTML:用於瀏覽網頁
- SMTP / IMAP / POP:用於電子郵件(寄信/收信)
- MPEG, H.323:音訊/視訊壓縮與傳輸標準(多媒體串流)
✅ 補充:
- 這層不寫應用程式的 UI,而是提供「應用層協定 API」讓應用程式呼叫。
🧠 小結表
OSI 層級 | 功能 | 標準舉例 |
---|---|---|
第 5 層 應用層 | 提供應用服務 | HTTP, SMTP, IMAP, MPEG |
第 4 層 傳輸層 | 控制傳輸流程、可靠性 | TCP |
第 3 層 網路層 | 定位與路由 | IP |
第 2 層 資料鏈結層 | 幀構建、錯誤偵測 | Ethernet, Frame Relay |
第 1 層 實體層 | 定義實體介面與訊號 | Cat5, RS-232C, V.92 |